推广普通话怎么做,我国何时开始推广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怎么做,我国何时开始推广普通话

我国何时开始推广普通话

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普通话并非某个人发明的,是根据人民群众总结而来的。

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使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扩展资料:

“普通话”的“普通”其实是“普遍通行”的节缩。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浅谈》中专门设了个小标题“什么是普通话”,他说:“什么是普通话呢?普通话就是通行全国的话。”“普通话就是普遍通行的话。”

其实“普通话”这一个词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有了。1906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写了一本名为《江苏新字母》的书,书中将汉语分为三类,其中有一类就名为“普通话”。他说,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朱文熊提出“普通话”这一说法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当时人们称各省普遍通用之话为“蓝青官话”,“蓝青”本意为颜色混杂、不纯粹,“蓝青官话”是指夹杂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话。因为这种话多是在官场使用,所以称为"官话"。

后来,大家都开始说这种人人都明白的话了,使用这种话已经不再仅限于“官”了,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国语”一词,“国语”代替了“官话”。较之“官话”,“国语”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文字改革时,语言专家对“普通话”这一词的使用进行过严肃的科学论证,称“官话”显然是不可以的;称“国语”亦是不妥的。

因为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并非所有的人都用汉语,还不能称普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为“国语”。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汉语”又嫌音节过长,于是才采用了节缩的方式,称之为”普通话“。

请根据引用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

为什么推广普通话,却不推广方言呢

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时写进课本,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方言的学习和传播,也未尝不可。

民俗专家牛国栋先生则认为,推广普通话也许会对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不可可以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

牛国栋说,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来看,济南方言的传承还是比较乐观的,很多老济南人还在使用,特别是一些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使用最多的还是济南方言。从这一个层面上来看,济南方言还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非保护不可的地步。

著名方言学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钱曾怡教授极为肯定地认为,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她表示,将几亿人口都统一到以普通话,作为唯一的言语工具是不可能的。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仅仅是推广一种交际工具,而非要其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言语。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个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需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普通话作为人跟人之间沟通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声调有极其复杂的变化。

语言文化遗产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这首先在于语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亦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作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日积月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在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存活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亦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

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